什麼是CPI | 消費者物價指數
CPI = Consumer Price Index 消費者物價指數。
CPI 是用來衡量「物價變動」的指標,可以衡量「一般家庭購買與生活有關的商品、服務」在「一段時間」內的變動。
CPI 可以看出一個國家這段期間的通膨狀況。
- CPI 升高:物價水準上升
- CPI 降低:物價水準下降
CPI 公佈時間
- 美國 :每月10-13日,公布時程可以參考美國勞工部勞動統計局(BLS) 。
- 台灣 :月初,台灣行政院主計總處。
CPI細項 | 各商品權數 | 依據各國生活習慣有差異
CPI是一籃子的商品跟服務的價格計算出來的加權平均值。商品跟服務會被分成幾個種類,並各自有一個「權數」,「權數」加權平均後才能算出 CPI 指數,權數越大代表這商品跟服務重要性越高。權重不會一成不變,比如台灣從105 年開始就每年變更權數,以便符合現實生活中的狀況。
多數消費型商品與服務,如食物、水電費、治裝費、房租、住宅修繕費用等,都會納入 CPI 的計算。但不是所有以消費性為目的的商品跟服務都會納入,像是所得稅、社會安全捐、購置土地及住宅與基金、股票投資等支出,都不在統計範圍內,因此就算房價漲翻天,也不會影響CPI。但房價上漲帶動租金上揚,就會影響CPI的變動。
在不同國家中,因消費習慣、生活習慣的不同,權數也會不一樣。比如說房租的權重在美國是 3 ~ 4成,在台灣只有約莫2成;食品飲料在美國約13 ~ 15%,在台灣卻約25%。


台灣消費者物價指數商品細項 | 權數佔比
自民國 60 年1月起按月編制,每 5 年改為按年變更權數,自民國105 年開始,改為每年變更權數。「權數」就是各項商品佔的比重,因此現在的CPI漲幅,應該會更貼近「現實感」。
基準值的話,目前以105年為基準值,也就是把105年的物價當作100。 假設今年CPI是102,代表物價在105年的時候是100元,現在要102元;反之亦然。
台灣CPI編制上有按「商品性質」、「購買頻度」 分類,多數常看到的公布數據,是按照商品性質分類。
而查價地區也分為兩種:
主要都會區:新北市、臺北市、桃園市、臺中市、臺南市、高雄市、基隆市、新竹市及嘉義市
次要都會區調查宜蘭、苗栗、南投、雲林、屏東、臺東、花蓮及澎湖等縣。
商品價格:編製CPI指數之價格,2022年有總共7大類 368個商品,各大類商品權數如下:
- 食物類(171項):24.91%
- 居住類(46項):23.25%
- 交通及通訊類(30項):13.95%
- 教養娛樂類(48項):11.88%
- 衣著類(23項):5.36%
- 醫藥保健類(21項):4.61%
- 雜項類(29項):16.05%
各細項數目及占比統整如下圖:

在食物中,外食費9.62%最大宗、肉類約2.46%、水果2.17%、蔬菜1.35%、飲料(酒+非酒精)1.64%。所以只要食物漲價,台灣人就會很有通膨感。舉例來說:禽流感、口蹄疫造成雞隻豬隻撲殺的時候、颱風造成農產品欠收的時候、之前穀物上漲飼料上揚造成雞蛋價格上漲等等。
而水電費漲價,相對食物來講無感,水電在111年度佔比合計才1.39%,只是台灣人已經習慣電費很便宜(住宅用電排名全球第4低、工業用電排名第6低),所以台電每次要調漲,都會有很大的反彈和恐慌,但實際上,對CPI的影響不到1.5%。加上台灣在電費上有政府政策補助,相對於歐洲國家,不會有太過劇烈的變化。

另外一個有趣的現象是,近10年來,各項商品加權比重的變化,食物、居住、教養娛樂都下降超過2%以上,而雜項則增加了逾10%,這增加的10%來自香菸及檳榔、個人隨身用品、個人服務及其他(都已經是雜項了還有其他,其他的其他???)。
台灣消費者物價指數以105年為基準
主計處是以105年為基準,但一姊是7年級生,想來比較出生的年代和現在的物價,因此把基準值設在70年。

可以看到這40年來,衣服類和交通類漲幅很小,大約只有10%。食物類漲幅就很可怕,都是兩倍以上了,難怪以前一碗陽春麵10元(哪個年代XDD),現在一碗40元。
我覺得麥當勞最神奇,小時候一個麥克雞塊套餐100元,有一陣子有搭配Hello Kiity玩偶,造成全台瘋排麥當勞,那時候覺得好貴好奢侈阿,吃麥當勞是有錢人的象徵。現在一個麥克雞塊套餐119元(大概在前年99元還買的到),我公司下面推車出來賣的便當,都120~150元了,完全是個平民價格。說到這,便當漲幅也很可怕,家裡巷口的一間店,小學時代一個排骨便當60元,現在一個排骨便當100元。講來講去,對於食物的通膨真的很顯著和有感。
教養娛樂類比較特別,主要漲幅是在70 ~ 90 年代,90 年代過後就停滯了,因此如果把基準值設在90年代,近乎沒有通膨。
醫療保健類也是漲幅很大的一個項目,隨著醫療進步,醫療和器材越來越貴??? (我以為和工業革命一樣,反而會降低)。其實不只台灣,美國也是如此,醫療類漲幅近20年是排名第一的。這意味著…未來醫療還是會繼續漲,大家趁早將醫療險、實支實付險買好….
居住類也是令我蠻意外的一個項目,主要漲幅一樣在70 ~ 90 年代,90 年代開始漲幅不到10%,對比現實,我小時候住信義區,一坪20萬,現在買不起的信義區,一坪200萬;小時候內湖的10年公寓400萬,現在內湖的40年公寓1300萬….有現實和實際數據落差之感,原因在於之前說的,房價不在CPI權數內,因此就算房價漲N倍,也不會影響CPI。但房價上漲帶動租金上揚,就會影響CPI的變動。從數據推演,近20年來房租其實沒有太大的漲幅,頂多在10%內而已。
後記:在彭總裁退休後,台灣央行一改一言堂形象,理監事會議記錄裡開始有發表不同聲音的現象出現。蠻有趣的是,有理事提出如果CPI納入房價漲幅,那CPI漲幅每年至少都是3%+起跳。
央行日前曝光的第3季理監事會議記錄,鷹派、鴿派激戰,有理事抨擊,「通膨遭低估」,央行不重視房價變動是錯誤政策;有理事建議,住房成本應反映在CPI統計上。中央大學台經中心執行長吳大任表示,台灣家庭住宅自有率高、租房偏低,而CPI是真實反映家庭生活成本重要指標,食、衣、住、行、育、樂都該涵蓋在內,當房價高漲、購屋貸款壓力變大之際,CPI計算權數卻少了這塊領域,就無法真正反映民眾的生活壓力;因此,贊成將房價納入CPI計算中。央行理事表示,房價上升後連帶影響房租,CPI各項組成項目中,房租上漲帶來的壓力亦大,且具僵固性及持續性,不過,計算卻獨缺房價這部分。
而對此,主計處提出回應,就看各位客倌如何判斷了。
主計總處表示,CPI會衡量房屋租金,是因為它屬於住宅服務價格變動的一環,未納入房價有三個原因,第一,我國是依國際貨幣基金(IMF)等共同編撰的CPI手冊規範所編制,房價非其衡量的範圍,第二,購屋是資本支出,屬於固定資產,非家庭消費性商品或服務,第三,內政部、房仲或學術單位都有編列房價指數,因此,房價不是CPI查價範圍。